在你读下去之前,点个“关注”吧——方便以后讨论、分享今日股票配资平台,也能让我知道你愿意和我一起回味这些旧时光。谢谢支持。
指缝太宽,时光太瘦,转眼又是一年春暖花开。很多记忆在岁月中变得模糊,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还能把瞬间定格,让我们在流逝的年华里找到线索,拼凑出一段段生活的轮廓。不论你是清晨初醒的少年,还是已到花甲的长者,翻开这些影像,都能捡到不一样的感触。
还记得照片里那件“的确良”衬衫吗?那是一种最早由香港和广州传入、以涤纶面料制成的衣物——面料平整、不易起皱、颜色鲜艳又耐洗,大家亲切地叫它“的确靓”。后来北方人根据穿着感受又调侃成“的确凉”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有一件这样的衬衣代表着时髦与体面。直到1979年国内开始量产国产涤纶,才真正让“的确良”走进千家万户。
展开剩余83%再说长发和辫子。今天网络上流行那句“待我长发及腰,我将……”,承载的是对仪式感的幻想。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长发及腰、梳着乌黑的麻花辫是常态:姑娘们一抬头、一回眸,就足以展现娇羞或倔强,成为街巷一道天然的风景。歌曲里唱的小芳,那粗长的辫子,便是很多人心底的白月光。
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弄潮儿。即便在整体偏保守的社会背景下,总有人敢于标新立异:爆炸头、喇叭裤、蛤蟆镜,再踩上一段劲爆迪斯科,立刻成为注目的焦点;保守的长辈们摇头叹息,而年轻人则热烈模仿,这就是新观念与旧习俗的火花碰撞。
小时候头疼了怎么办?一瓶黄桃罐头仿佛能治百病;住院、动手术,也有人戏言要吃两瓶补补。那饱满的果肉和甜蜜的汁水,给了人们一种安慰。后来随着运输业发达,新鲜水果四季易得,罐头逐渐失宠。可疫情时期,大家又重新囤起了黄桃罐头——一时间摆脱不了的怀旧情绪,让它短暂回到了货架中心。
你还记得街头的那台黑色铁罐爆米花机吗?把玉米倒进去,旋转、加热,终于在一声巨响后,香脆的爆米花像火山口一样喷出。孩子们围上去抢着吃,嘴里嚼着热腾腾的玉米,兴奋得忘了烫手。如今的爆米花多在影院里买到,却少了那份街头等待与集体分享的快乐。
北方的火炕,是冬天里最温暖的记忆。外面寒风刺骨,屋里躺在炕上,被窝里暖烘烘的幸福感,是任何现代中央供暖也难以替代的。火炕不仅睡觉,它还是家人聊天、包饺子、打牌的“多功能岩盘”。进别人家做客,第一句常常是“快脱鞋上炕吧”,热情与邻里温情就在这方寸之间流淌。
菜园子是日常的“蔬果超市”。黄瓜、豆角、茄子、番茄整齐排成行,细心的耕种者用竹架支撑藤蔓,季节里摘下的蔬菜,往往被街坊邻居互相分享——你家西红柿多了给我几颗,我家韭菜旺了分你几把。这种没有计较的互助,是最质朴的富足。
那会儿出行靠自行车。学会骑车像是一种成年礼:28英寸的横梁车很普遍,孩子们骑着“掏裆骑法”横跨车身,边蹬边飞,样子滑稽却充满勇气。长途则靠绿皮火车,行李、叫卖声、站台小吃和各地的烤鸡,让一次旅途成了味觉与记忆的旅行。
我们的游戏很多是自由的:爬树掏鸟窝、下河摸鱼、滚铁环、拍沙包、跳皮筋。记得那些跳皮筋的歌谣吗?表面上是童谣,私下里却暗藏着历史记忆——“马兰开花二十一”这类词句,被人们悄悄用来纪念那个年代国家机密的胜利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为了国家安全,我国选择在荒凉的罗布泊开展核武器试验,科研人员用儿歌隐晦地保存那段不可公开的荣耀。
晚上,邻里常围坐看电视。那时电视多是小屏黑白机,却能把全家人吸引得屏息静气。遇到信号不好,总有热心人爬上屋顶或者走到空地上转动天线杆,调好角度后大家才安心看节目。《霍元甲》《射雕英雄传》《上海滩》里的拳脚、招式、长风衣,都成为模仿的对象。春晚更是一年一度的全民盛事,大家争相守在小屏幕前,分享喜悦与感动。
当然,也有让人害怕的电视角色:梅超风的阴笑、诡异的音乐,总能让孩子们裹紧被子,偷偷问“她走了吗?”而费翔在1987年春晚带来的那股新潮与能量,更是彻底点燃了观众的热情——从深情慢歌到劲歌热舞的反差,成为很多人心中难忘的时刻。那些导演们冒险切出全景画面,让表演的火焰彻底被点燃,成了永恒的记忆片段。
岁月流转,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很多简单的快乐依旧在记忆里发亮:热乎乎的火炕、院子里新鲜的蔬菜、街头巷尾的爆米花香、骑车追风的自由、车上吆喝声里的家乡味道,和那一张张承载笑脸与泪光的老照片。翻看它们,不只是怀旧,更是重新体会那些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片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