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,凉州《红水严氏家谱》副主编严龙先生曾多次在武南社区举行座谈会,讨论家谱的修订工作,并邀请我参与。由于个人事务繁忙,受限于名利的束缚配资王,我未能参与其中。虽然在当时以各种理由推辞,但至今我心中依然感到愧疚,辜负了严先生的盛情。回想起来,实在令人遗憾。
一
古人有言:“三世不修谱为不孝。”意思是如果家族三代不修家谱,就是不孝顺。家族的规矩不再传承,而谱系一旦断裂,后人就难以知晓祖先的来历,因此,家谱的修订至关重要。2017年年初,红水严氏家族的修谱委员会正式成立,主编严仁德,副主编严忠德与严龙。委员会下设编纂组、理财组、勤务组及家风家规监督组,各小组职责明确,全面计划修谱的资料搜集、字辈排序、家谱说明、信息统计、人口登记及资金筹集等工作。
展开剩余74%翻开《红水严氏家谱》后,我了解到,红水严氏家族的先祖来自凉州区高坝镇严家村(原武威县高坝区六坝公社严家大队)。可考的先祖严泽山,原籍1913年携家迁至武威县长城公社红水大队第一生产队(今凉州区红水村一组)。直到家谱修订时,已经过去了104年。现今,红水村的严氏族人分布在多个地方,包括红水河村一组、八组,武威城区、金昌市、嘉峪关市,甚至远至新疆。
红水村得名于流经此地的红水河(也叫洪水河、土沟河),这条河流位于凉州城东约30公里的腾格里大沙漠边缘,曾是古代的一条河道,但近几十年来已干涸。历史上,凉州地区因草原资源丰富,适宜畜牧,隋唐时期的凉州牧马监就设在这里。然而,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,水源逐年减少,草原沙化严重,原本繁荣的村庄也逐渐衰败,曾经辉煌的“高沟堡古城”早已被沙漠吞没,留下的只是历史的痕迹。
即便如此,严氏的先祖们依然顽强地在这片严酷的土地上生存下来。从严泽山开始,他们靠着红水河的水源和沙漠的独特生存条件,开垦荒地,修建房舍,繁衍生息。经历了数代的辛勤耕作,他们把这片沙漠转变为良田,逐渐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。
经过百年的努力,到2017年,《红水严氏家谱》订稿时,严家已经发展壮大,家族成员共25户,人口达到125人。家族中从事农、工、商、仕的都有,子孙繁盛,事业蒸蒸日上。
二
家谱的修订,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,它不仅记录家族的血脉传承,还包含了家族成员的事迹、家风家训、族规等文化内容。家谱可以说是家族的生命史,记录了家族的来源、迁徙、繁衍、婚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历史。
严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。因为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,严氏家族的先祖改姓“严”,并以严忌为始祖。魏晋时期,部分严姓人恢复了原姓“庄”,因此也有“庄严一家”的说法。严姓人口在中国广泛分布,尤其是在湖北、江苏、浙江三省。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数据,严姓人口排在全国第94位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.18%。
在武威,严姓并不是最大的人口群体,但在凉州区及周边地区,严姓的族人众多,分布广泛。上世纪80年代,严姓的地名普查显示,武威地区的多个村庄、沟渠、河坝等地名中,都带有“严”字,体现了严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根基。
三
凉州红水严氏家谱的修订工作十分细致,涵盖了家族的前言、家史家风、家规家训、家族世系图、家族成员简介等内容。家谱的正文共有127页,约4.5万字,内容丰富,图文并茂。家谱中不仅记载了严氏家族的基本资料,还包括“八训十戒”、家族历史中的大事记,以及各支系的详细情况。
然而,由于资料的收集与考证尚不完全,家谱的部分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。希望有经验的修谱专家能够给予指导,帮助修补遗漏,为下一次的修谱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总之,《红水严氏家谱》不仅是家族的历史记载,也是后代人了解自身根脉的重要依据。希望红水严氏家族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继续繁荣昌盛,后继有人,光耀门庭。
以上文字配资王,仅是我个人的拙见,若有不足之处,恳请专家学者和严氏族人指正和补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